心情不好真的會影響身體健康嗎?
我們常說,長久累積在心裡的情緒,會影響身體健康。甚至有些醫師提出:「癌症是長期壓力累積、免疫下降的結果。」 心理影響身體,好像是大家都隱隱約約知道的事。但怎麼影響卻仍是有點模糊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,我對身心連結的幾個觀點,或許看完這幾個觀點,你會對自我照顧有一些新的認識。 🌲 不是負面情緒的錯,而是「不被允許的負面情緒」 其實談到情緒本身,一直都是很中性的。我們與生俱來就有很自然的情緒:小嬰兒被擁抱時會笑、肚子餓時會生氣、感到疲倦時會哭,情緒原始的功能是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身心現在需要什麼,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現在需要食物、需要睡眠;心理需要被好好的秀秀、安撫一下。 然而,隨著我們越長越大,可能是因為外界的回應使我們挫折,也可能是因為內在希望自己堅強、像個「成熟的大人」,我們開始會壓抑情緒,甚至習慣了即使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刻,也不允許負面的感受出現。當這些感受浮現時,我們感覺陌生害怕,也覺得難以忍受那種不舒服的感覺。所以我們透過吃東西、打電動或是與朋友的聚會,讓自己保持忙碌、試著轉移注意力。 偶爾不理會自己的感受,其實還好,甚至是現代生活中必備的技能。真正會讓我們生病的,是「每次」都不理會自己的感受。每個情緒都會有自己的身體語言,以生氣為例,當我們生氣時,肌肉會緊繃、消化系統運作會變慢、心跳加速。而當我們不允許自己生氣時,生氣不會消失,它會變成一股向內的、積累的能量,卡在我們的胃、卡在我們的心臟,成為身體的負擔。 那怎麼辦呢?或許回到情緒本身,去聽聽身體想說些什麼吧!生氣,常常會在我們受到委屈時出現,它其實是想提醒我們要適當的保護自己。你願意傾聽自己身心的需要嗎?你願意重視它,甚至為了自己做一點改變嗎?當需求被看見時,這股能量就會自然的消融,讓身體回到流動的平衡狀態。 🌲 你聽得見...